《正义必胜》重构记忆的精神仪式 作者:墨玉

墨玉
2025-09-07
来源:作家联盟

449e8065f406cb2799fc29d8c77108e6_副本.jpg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人民大会堂上演的《正义必胜》文艺晚会,早已超越艺术展演的范畴——它以细腻的情感为针、创新的表达为线,将散落的民族记忆编织成庄重的精神图腾。其中,刘敏涛在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中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她身着素色正装,以沉郁而铿锵的语调念出“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又以一句“娘就想知道,当年送你们去打鬼子,怎么一个也没见回来”,将新四军82名勇士全员牺牲的壮烈,转化为天下母亲共通的牵挂。这两段演绎穿透礼堂,台下观众的泪光与屏幕前的哽咽瞬间交织,而她在确保台词清晰传递至最后一排观众的同时,更用眼神与手势的细腻变化,让“家国情怀”从抽象概念变成可感知的情感,完美平衡了艺术感染力与政治庄重性。这泪水不是普通的感动,而是沉睡80年的民族情感密码被唤醒的共振,是个体记忆汇入集体精神长河的仪式性时刻。

晚会的突破性,核心在于用艺术实现了历史叙事的当代转译。它跳出传统宏大叙事的框架,将抗战历史拆解为一个个可触摸的个体命运:节目《看见》中,“你的眼睛,替他们看见了”的表述,以“替”字的微妙张力,让当代人从历史的“旁观者”变为“见证者”;宋春丽在情境对话《如你所愿》里的演绎更具穿透力,她饰演的妹妹对着时空另一端呼喊“哥,我是你拿命护下来的妹妹,活下来了!”,没有刻意渲染苦难,却让抗战从教科书上的冰冷数字,变成与当下生活紧密相连的血脉记忆,让年轻观众读懂“今天的安稳,是先烈用生命换的”。

创作主体的代际更迭,为这场记忆重构注入了鲜活的时代感。80后导演领衔、00后团队主力的创作阵容,不仅完成了文化话语权的交接,更打破了“躺平一代”的刻板印象。00后编剧写下的“他们要是能看见今天的中国,该多好啊”,没有宏大抒情,却以同龄人的视角让先烈与当下温柔对话——这既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年轻一代主动接过历史接力棒的宣言。晚会中,全息投影技术让赵一曼、杨靖宇等英烈“穿越”时空看见今日中国,多种年轻化艺术手法的融入,让红色记忆摆脱了刻板的“说教感”。这种代际传递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刻,而是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证明年轻人既能读懂历史的重量,更能用创新语言让红色基因在年轻群体中“活”起来。

晚会对艺术与政治的平衡,还藏在叙事细节的巧思里。当节目中“我们有自己的飞机了吗?”的追问,与当日阅兵式上歼-20梯队掠过天空的画面形成互文,观众在艺术感染中自然体会到国家的强大,政治教育不再是生硬说教,而是融入情感体验的自然传递。这种平衡让人民大会堂的特殊空间兼具了国家仪式的庄重与艺术传播的温度,让红色主题的表达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情感共鸣。

从文化记忆维度看,这场晚会真正构建了一个“情感共同体”。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曾说,“集体记忆不是历史的复原,而是基于当下需求的重构”。《正义必胜》没有堆砌历史事件,而是筛选出最能引发当代共鸣的情感触点——对和平的珍视、对英雄的缅怀、对国家发展的自豪,让不同年龄、职业的观众产生共情,个体的泪水最终汇聚成集体的身份认同。当孩子们说起“杨靖宇大道每天陪我们上学”,当老战士抹着眼泪感慨“看到今天,值了”,历史与当下完成深度对话,抗战记忆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精神养分。

在娱乐化浪潮席卷的当下,《正义必胜》的成功有着深刻的时代启示:严肃的红色主题无需依赖说教,真诚的情感与创新的表达,依然能直击人心;民族的集体记忆不是静止的标本,需要一代代人用符合时代的方式唤醒、重构;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正藏在与当代人情感的连接点里——只要找对方式,红色记忆就能跨越时空,成为民族前行的精神动力。


墨 玉:朗诵联盟艺术指导、区域总监,深耕语言艺术推广与人才培养。现任三门峡市同声语言艺术中心副校长,专注成人语言艺术教育。兼任三门峡市朗诵协会秘书长,积极投身协会事务,参与组织各类朗诵活动,推动地方朗诵文化繁荣。作为中国作家联盟会员,以笔为媒,创作中彰显文化底蕴与思想锋芒;以声为介,用朗诵传递艺术温度,诠释对语言艺术的执着热爱。

阅读2157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