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的光景还在枝头摇曳,秋的声音已在风中轻响。晨风悄然染上微凉,草间凝结起剔透的露珠,蝉声虽未绝迹,却已渐渐稀疏,像被风一点点滤去了密度。天地在此时显出格外的耐心,既不急于收束夏的余韵,也不匆忙铺开秋的景致,只让两种气息在光影里慢慢交融。
一叶落,方知天地秋。一片叶子的震颤,足以惊动整个季节的神经,这便是“一叶惊秋色,一叶动山河”的深意。自然从不多言,却以最生动的笔触书写轮回——草木顺应时节舒展或收敛,江河随着气候涨落或平缓,万物循着阴阳之道生长收藏。这份不言之美,恰是立秋最动人的注脚。
也正因这季节的过渡如此温柔,便让人忍不住回望:这个夏天,你有哪些遗憾呢?是没吃够西瓜剖开时那抹沁心的甘甜,是没看够黄昏时分天际铺展的晚霞绚烂,还是树荫下没讲完的故事,被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卷着蝉鸣吹散?不必怅然,立秋其实是在温柔地提醒:夏天还没过去,那些未竟的美好,现在开始还不算晚。
古人写秋,总带着画笔的意趣,字句落纸,便成了画。蝉鸣在疏朗的树影间流转,是工笔细描的精致;白露垂在低矮的林间,是写意留白的清旷;荷花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摇出的是风骨;明月从松隙间静静洒落,照见的是禅心。这些笔墨里藏着的,是对时节的敬畏——该热闹时便让蝉鸣填满盛夏,该沉淀时便让月光安抚秋夜,四季轮回本就该如此张弛有度。
秋字的构造,藏着更古老的智慧。左边是“禾”,右边是“火”,合起来便是大地酝酿丰收的序章。你看田垄上的稻穗,越是饱满,腰弯得越低,那不是软弱,而是成熟的姿态;你看枝头的落叶,越是从容飘落,越藏着新生的期许,那不是终结,而是为来年蓄力。这便是“藏”的哲学:藏下种子等待春的唤醒,藏起粮食抵御冬的寒凉,藏好锋芒守望着时机,立秋正是教会我们收敛与积淀的时刻。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愁字的写法,原是心上住了一个秋天。秋光里总容易生出牵挂,风里飘着的桂香,檐下滴落的露声,都像是在催促人拾起思念。这时候最适合给远方的家人朋友打个电话,不必说太多,只一句“天凉了,添件衣裳”,便把秋意里的牵挂递了过去。
夜色渐深,微风掠过窗棂,抬头望见天边的月,比夏夜更显皎洁,忽然想起那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留照君”。立秋的月,像一面温润的镜子,照见人间的惦念,也照见季节的从容——它不急于取代夏夜的星,只静静悬在天际,陪我们慢慢走过这个承前启后的时节。
从夏到秋,原是一场温柔的接力。立秋站在中间,既捧着夏的余温,也托着秋的序曲,让我们在回望中整理行装,在期待中走向新的风景。这便是立秋的意义:它不是终点,而是让生命在张弛之间,寻得平衡与安宁的渡口。
墨 玉:朗诵联盟艺术指导、区域总监,深耕语言艺术推广与人才培养。现任三门峡市同声语言艺术中心副校长,专注成人语言艺术教育。兼任三门峡市朗诵协会秘书长,积极投身协会事务,参与组织各类朗诵活动,推动地方朗诵文化繁荣。作为中国作家联盟会员,以笔为媒,创作中彰显文化底蕴与思想锋芒;以声为介,用朗诵传递艺术温度,诠释对语言艺术的执着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