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然没有想到,我们一家五口人五十多年前下放、下乡居住过的小土房被邻居沈家子孙留存至今!古城当年七个生产队,近千户人家,所有的老房子都不复存在了,早已盖起了砖瓦房,二层楼、五层楼,却单单留下了这一处小土房,多么令人震撼!令人泪目!窗子是后换的,扩宽了。茅草屋顶和墙角裸露的黑灰色拉合辫,还是当年的。水泥窗台及下边的砖是后砌的,原来的茅草房没有这么高,基本是窗台以上的部分,只因前院施工挖土,院落下陷,沈家砌砖加深加固南墙,将其作了二十多年的仓房,后来便废弃不用。房门已经推不开了,隔着玻璃和门缝看见了当年的腕子炕和悬挂油灯的房梁,还有外屋炖鱼、贴饼子用过的锅台,位置没变,只是抹上了水泥——一幢见证了世事变迁的老房子就那样坚强矗立着没有倒塌,也没被扒掉,让我们在半个世纪后有幸重逢!我想,这一定是天意!我已故的爸爸妈妈和两个哥哥若在天有灵,也能看到吧?
重回古城,我被浓浓的热情笼罩了,真如《桃花源记》所写,乡亲们“设酒杀鸡作食”,当年的妇女队长贾桂琴喊来了我日思夜想的姐妹们,她们忙着切开大西瓜,又去房前屋后摘了一盆盆一兜兜的大黄杏、西红柿、甜菇娘和油豆角,贾桂琴还杀了自己养的老母鸡!当年的赤脚医生张青山,带着我们参观了古城的几处“古迹”:大队俱乐部,大门改朝南向,茅草房顶换上了大玻璃,我曾经领唱领舞的“忠字化大舞台”变成了水稻高产实验室;古城一队队部,有着二十几米长大炕的正房和东厢马厩、西厢粮食库以及南厢农具库,全都改成了一家一户的砖瓦房,被绿油油的菜地包围着,豆角、黄瓜和柿子架得很整齐;前院一队社员们的土房原址,现已更新为一排“小洋楼”;供销合作社,爸爸平反补发工资后给我买葱心绿更生布上衣的地方,作为古城村中轴线的中心点,现如今已经夷为平坦大道,连接着县城、省城,直至我现在的居住地北京。
王晓慧:笔名自然而然,朗诵联盟高级会员,作家联盟文学专员,退休于北京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爱好文学创作、诗文朗诵和配乐制作及视频剪辑,力求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诗文和朗诵作品散见于经济日报、中国煤炭报、合江日报、北京都市头条、中国互联网朗诵联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