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亮文学6月12日登载了我的拙作,“漫步西镇忆旧情”,文章概述了团岛,打牛房,西大森的小故事,引发了青岛知名作家孙秉伟老同学,费县路九思里的校友古建筑艺术家青平老师,从小在观城路长大的旗袍山东总会的执行会长姜丽萍老师,游记美篇大咖铁路老孟夫妇和许多朋友的关注和来电,言语间洋溢着热情和共鸣,给了我续写西镇的信心和勇气。
我从小生长在广州路67号的宝祥里院,这里是民国时期典型的砖木结构长廊式建筑。二楼是地板地,走廊楼梯都是木栏杆结构,楼中间有一个公用水笼头和下水管道,中间被隔断成立了广州路小学。
五十年代初期,广州路与单县路交叉口有一处胡同式的菜市场,从广州路起始,两边建有简陋的板房,一间挨一间全是摊点小铺。卖菜卖豆腐,杀鸡宰鸭,卖鱼肉的摊位处处是,十分方便。这里还有小饭铺,剃头店,人来人往十分繁荣。
记的母亲经常带我来买嫩豆腐,拌着吃又嫩又滑十分可口,记的从菜市场买回来的羊肉膻味很重,没有现在的羊肉好吃,价格比猪肉还便宜,猪肉六毛六一斤,羊肉五毛六一斤。
小摊小铺主要集中在单县支路和广州路上,越靠近海边店铺越稀少。
广州路的南面是铁路车辆段客修车间和铁路灯光蓝球场,广州路小学紧临39号铁路职工宿舍,列车段行车公寓和单身职工宿舍,穿过广州路是朝城路的平房铁路宿舍。
记忆中朝城路与观城路的胡同里有一家木柴供应店,每户每月十斤的引火柴可以在这里购买。广州路东侧的青岛无线电厂女职工很多,走到这里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市南区医院我的几个弟妹都是在这家医院的妇产科接生的。
云南路四号院是离铁路线最近的宿舍,分里外套院,这里上班居住购物十分方便。尤其是住里院的住户,许多房舍的窗户直接开在铁路机务段和火车站的场所内。打开窗跳出来,乘车烧煤十分方便,院内家家户户住房面积都不大,许多人宁肯住小屋也不愿意离开这里。
广州路67号院隔着东平路六号的关云里大院,就是古建筑师青平老师住的费县路九思里大院。风尘仆仆刚从内蒙旅游回来的青平老师,谈到母校24中,回忆起代数李全励老师,哇塞!竟然是我俩不同年份的班主任,我俩越发唏嘘不已。
九思里大院有我的小学同学王善河,王希云,王方和,初中同学丁全刚,周兆吉。
费县路九思里大院的对面是一家很有年代感的果品店,这在西镇是为数不多的水果店。
姜丽萍老师回想起观城路的屠宰场,感到非常熟悉好像近在眼前,她从小生活在观城路,一直到结婚才从观城路的娘家离开。观城路的打牛房是她与玩伴经常去光顾的地方,这里以前宰牛后来宰猪,看到猪圈里成群结队的猪跑来跑去,她感到格外给力。偶尔看到运猪的汽车从网洞里跳下来的猪满街跑,大人追孩子乐的场景,至到现在她还能笑出声。
冬天云南路罐头食品厂可以凭单位发的提货券购买三分钱一斤,机器旋下来的苹果核,还有生的鸡架,兔子架,这在自然灾害时期无疑是天上掉下来的美食。
栈桥海水浴场的夏天,是我们儿时开心快乐的乐园,在家里穿着裤头下海,洗完海澡湿着裤头回家冲水。当时家家户户大都是五,六个孩子,散养着没有现在这么金贵,在海里孩子们无师自通学会了狗爬式,来了大浪不是跳起来就是憋气钻进去,常常高兴的尖叫不亦乐呼。
遇到台风,海上经常能卷上来成片的海带,让你捡到背不动,不过那时海带不值钱,一角钱能买到四,五斤。
孩童时代弹杏核是孩子们的最爱,输了就要设法去捡,我们儿时经常跟着吃杏人的屁股后面,大人吃一个丟一个杏核,孩子们跟踪着一路捡。这个不丢了再物色下一个,经常是辛辛苦苦跟着多走不少路,可爱的杏核才积攒而来。
朝城路与广州路是平行的一条路,这里比广州路多了些许安静,朝城路的一侧是广州路所有楼院的后院墙,另一侧是市南区环境卫生管理处,沿路有青岛肥皂厂,青岛假肢厂。已经去世的邻居,儿时的玩伴孙福林曾经是肥皂厂的厂长。
朝城路22号是铁路宿舍七号院,朝城路24号是橡胶九厂宿舍,24号院左拐就是云南路,马路对面的胡同里是青岛食品厂。
出生在这里的王敏老师至今回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铁路七号大院是德国人盖的房子,二层石头的地基上面是二层砖的厚墙。
拆迁时发现里面的砖比国内的砖厚一倍以上,砖块平滑无空隙无沙眼,敲碎了一看全是很细的粘土结构。
虽是平房,房顶都带隔层,全是一色的德国大方子红松木。窗不大,开关把手以及门把手全是铜的,七,八十年了从来没有坏过,房子冬暖夏凉,居住起来非常舒服。
王敏老师至今还怀念这里邻居关系的和陸,外面晒的被褥衣服,遇到刮风下雨根本不用担心,肯定会有人给你收拾起来。哪一家做了什么稀罕饭,给左邻右舍送点尝尝,再平常不过了。
过了费县路,西面是青岛第四织布厂,东面是广播电台职工宿舍。上个世纪初朝城路到单县路以南,贵州路以北,范县路以东属于德华大学的地盘,是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
德华大学1909年正式开学,因在黑澜地区也称黑澜大学,德华大学是由德国政府和清政府协议在青岛建立的大学。建校经费花费64万马克,德国财政拨付60万马克,中国协筹4万马克。常年教育经费每年为20万马克,由德中双方共同负担,德国负担13万马克,中国地方政府负担7万马克。
该校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设政法,医学,理工,农林四个科系,预科学制6年,本科学制4一6年。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德华大学迁至上海,合併成立了同济大学。
德华大学虽然只生存了5年,但它的诞生是青岛的骄傲和自豪,青岛的大学教育从这里开始起航。
日占时期德华大学原址的办公楼初始改为日本女子中学,后改为铁路青岛分局。原学生宿舍改为青岛铁路医院,实习工厂归青岛铁路工务段和电务段。马路对面朝城路7号的实验楼,在1930年成立了青岛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以后迁到泰山路,这里诞生了青岛广播电台。
朝城路小学建于1932年,秋季开学共招收18个班,教员17人,学生605人。校内附设幼稚园一所,有孩子42人,1934年10月刘崇正任朝城路小学校长。
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撒销了民众教育馆和朝城路小学,成立了维持会。1939年迁进市立女子中学,1946年女子中学回迁太平路,朝城路小学恢复了建制。
1992年朝城路小学拆除了旧楼盖了4层教学大楼,校门口保留了一截旧楼,可以看到朝城路小学的旧影。
朝城路小学经历了风风雨雨80多年,培养出了不少栋梁之才,著名电影明星黄渤1987年毕业于朝城路小学,令人感动的是黄渤成名后没有忘记母校,经常参加学校邀请的各种活动。
观城路西起四川路东到云南路,向南折向单县路,全长约二华里。现在的观城路除了屠宰场那座红顶立楼,临街的那座专家小楼,其余的里院全部被新楼替代,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观城路的屠牛场1903年动工,1906年6月竣工,1908年再度扩建,到1913年牛的出口达到20627头,畅销海参崴,菲律宾,日本等地。屠牛场的规模之大,屠牛之多仅次于美国的芝加哥,在世界上占第二位。
解放后屠牛场改为青岛肉类联合加工厂,成为牛羊猪都宰的地方,青岛的万香斋也合併在其内。
最难忘的是观城路菜店,坐落在定陶路拐角的观城路上,菜店是平房,蔬菜,鱼肉,油盐酱醋齐全,是西镇一家供应很不错的菜店。当时居民买菜要凭菜卡划片供应,不属于观城路菜店范围内的居民是没有资格在这里买菜的,我家属于滋阳路菜店供应范围,那里店小买菜经常要排队,相比观城路菜店只剩眼红。
观城路向南到费县路,沿街一律是普通的二层楼房,里院结构,马路两边的梧桐树高大粗壮,到了夏天遮天蔽日,行人倍感凉爽。
玉泉春饭店在费县路与观城路拐角,小时候早晨经常来这里买油条,油炸糕,吃饭先交钱买牌,自己到饭店厨房窗口交牌取用。
现在的玉泉春饭店,斜对面的云光照像馆已不复存在,只留下费县路,观城路,滋阳路三岔口构成的三角花园在夾缝里生存。那些曾在这里居住过的居民,随着市中心的东移,也许已经远走高飞,只剩下一些历史的碎片,还有触景生情的童年记忆。
西镇儿时的烟火琐细,凝聚了我们可焉不察的庸常生活,人人俯拾互为印证,原来我们的过去是如此的生活。
今天的广州路67号宝祥里大院已经消逝了,拆迁盖楼的门店先后是青岛皮鞋厂,证券公司,现在是如家精选酒店。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你会发现人生经历的每一个日子,都值得铭记。
现在的广州路67号原址紧临青岛火车站候车室,踩着落日余晖这里旅客盈门,香漂四溢的美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尽显夜间消费的回暖之势。
美食十烧烤做为青岛夜生活的标配,夜色映衬下的广州路一条街,大口炫肉,品尝海鲜,畅享青岛啤酒与美景的碰撞,夏天的意义不过如此。
青岛的美是多层次的,是底蕴深厚回味悠长的,穿越时光长廊走进西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岁月的褶皱裹挟着时代发展的印记,写满了青春的宣言,西镇的变化是跨越时空的相遇和对话。
我们的国家是如何发展到今日的繁华,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成的,是靠几代人的打拼一步步争取来的。
编写此文纪念青岛解放七十四周年,献给蓬勃发展中的大青岛。期愿青岛的西镇以更加崭新的面貌矗立在黄海之滨,不忘历史,珍惜当下,祝福未来。
海 文:郑文彪,青岛市武术文艺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协会会员,作家联盟会员。